返回协会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产品展厅
   四节八边形吊臂,主臂全伸25.5m,单缸绳排伸缩系统,同吨位产品臂长最长,性能最高,达到10吨级产品性能;
   起升具有单双泵自动切换功能,微动性好,同时效率高,覆盖竞争对手;伸缩、变幅速度采用大排量泵,效率高;
   起重机智能臂架控制技术,吊装工况自动规划功能,提供最智能化的作业规划与作业安全保护,力限器系统,危险操作报警使得操作更安全,整机线束防水升级,成熟的配套体系,使得整机更可靠;
   全新外观造型,全覆盖走台板,全人机工程设计,带来全新使用体验。
   两桥通用底盘,东风和一汽两种配置,平头驾驶室,带卧铺功能,驾乘舒适性好。
   行业首创合作开发专用型通用底盘,越野能力强,油耗低,35%强劲爬坡能力。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行驶更安全。
技术天地
>> 买叉车你需要关注什么?
>> 细说工程机械维修保养常见十四种错误习惯
>> 大型塔式起重机安全拆、装经验
>> 起重机械四大常见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浅析
>> 起重机电气安全保护系统十大要求概述
>> 汽车式起重机倾翻事故原因分析
>> 塔类设备机械化整体偏吊工法
>> 起重机三大构件常见问题
焦点人物
行业资讯
>> 华阳集团新能源蓄能新材料新添产业平台
>> 宁夏电网新能源装机2573万千瓦
>> 海南省首个“光储充检修”一体化充电站在...
>> 正进行太阳能招标活动 电力足以涵盖5500座...
>> Jaso悬臂塔式起重机参与建造澳大利亚堪培...
>> 上海2700亿元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 浙江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主体工程开工
>> 亚洲开发银行为孟加拉国追加提供2亿美元优...
吕清森:31年的大山守护

来源:中国电力报 本网发布日期:2010/7/8
 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站职工吕清森,穿越在长白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间,守护输电线路31年,他如山神般地守护着输电线路,被誉为大山里的“神鹰”。
       
         他,身着迷彩服,脚蹬工农鞋,黝黑,瘦削,身高一米六九。除了那双具有穿透力的眼睛,再没有其他让人印象探刻的特征。
  他,31年如一日,穿梭在长白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间,执著地进行着一个人的长征。
  31年来,他走过了环绕地球近两圈的里程,发现输电线路缺陷数千处,为国家和企业避免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31年来,他练就了一双神奇的“鹰眼”,发明的“采光巡线法”被吉林供电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在公司送电专业推广。
  31年来,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10多项荣誉,毅然放弃了调换相对轻松岗位的机会,继续坚守在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的“红白线”上。
  他,就是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站眼工、共产党员吕清森。
  一个人的长征
  “红白线”(红石镇-白山镇),是吉林地区海拔最高、环境最差、巡护难度最大的一条66千伏输电线路,全线179基杆塔,跨越区域接近九成是山地、一成丘陵和一部分河流。山的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几乎每个山头就有一基杆塔,最高的一基杆塔位于海拔1100米高的山上。
  “红白线”是吕清森奋斗了半辈子的“战场”。从19岁参加工作,到如今51岁,他的精力,他的感情,全部倾注在这条高架在崇山峻岭上空的银线。
  一架望远镜,一个工具包,包里放着扳手、钳子、折叠锯、螺丝等,加上水和馒头等食品,这是吕清森巡线时要带上的十几斤重的装备。
  “他一年四季都穿着衬裤,一方面防止蚊虫叮咬一方面是山区气候多变。不管多热,他都至少穿两层裤子,即使在家他也不脱,他说脱了上山再穿上就不得劲。”吕清森的妻子高秀凤这样告诉记者。
  吕清森刚参加工作时接手的“红白线”是单位里出了名的“线况最坏、导线最旧、线径最细、离地最高、环境最差、巡护难度最大”的“六最”线路。由于线路地形复杂,有时,吕清森为印证一处缺陷、一处隐患,遇到高山深沟,虽然两基杆塔之间的水平距离不过几百米,可是过沟爬山一上一下就得三四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就这样,31年,吕清森不知徒步量过了多少遍这里的土地。他能如数家珍般细数这里的每一基杆塔,每一个接头,每一件金具,他与这条线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吕清森每月要巡视一次“红白线”,每天巡视15-20基杆塔,全程下来大约半个月时间。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吕清森,每月至少要徒步200千米,穿行在崇山峻岭和茫茫林海之中。山间没有路,没有人家,春暖花开时,隐藏在草丛里的“草爬子”专往人的头发和皮肤里钻,一旦被叮咬,就很容易导致森林脑炎,甚至莱姆病。冬季,大雪深得没过了腰,人迈不动步,就只好在雪上爬或滚。山雪融化时,裤腿常常被打湿大半截,两条裤腿冻成冰筒打不了弯。夏季,森林里闷热不透风,山洪暴发路难行,水大就要绕路,碰上下雨天,山坡泥泞异常,一路上不知要跌倒多少次。巡线回来,吕清森卷起裤腿一看,腿上都是伤,浑身上下满是泥巴、汗碱和树叶汁。
  每年,吕清森都要穿破四五双鞋。有时巡线一趟就要穿破一双鞋。冬天的时候,妻子高秀凤给他买来靰鞡鞋。有时,吕清森穿上大靴子,脚泡得发臭、发白,高秀凤就把孙子的尿布给他当裹脚布。“老吕的衣服我都不愿洗,怎么洗都洗不干净。冬天还好一点,也就是一些泥和汗碱,到夏天就把衣服染得五颜六色,上边都是树叶、草叶染的颜色,还刮得到处是口子。卷起老吕的裤腿,小腿上都是伤疤,一双脚被汗水泡得发白,可老吕回家从没说过累。”高秀凤心疼地说。
  1981年冬天,参加工作两年的吕清森和同事参加松滨线(松原-哈尔滨)的施工。当时气温零下三十八摄氏度,吕清森在现场连续作业,双手被严重冻伤,手指肿得发黑。“当时我以为这双手废了,手指甲全掉了,长三回掉三回,手上的皮也掉了,医生甚至建议动截肢手术,可单位不惜一切代价为我治疗,愣是把这双手保住了。我这双手是组织给的,我要用来回报国家。”吕清森向记者讲述这段往事时,双手捂起脸,低头流下了泪水。
  抚摩着腿上被刮碰的疤痕,吕清森轻描淡写地说:“这真的不算啥,我身体棒得很。平时,我的同伴也是这样努力工作的。”说着说着,吕清森动情地唱起了激荡人心的革命歌曲:“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由于巡线的过程很单调,每当寂寞和疲倦时,吕清森就像这样大声地唱起革命歌曲,他说,只要一唱歌就有劲了,山也不难爬了,路也不难走了,当地的乡亲们也习惯了吕清森巡线时的又唱又喊,每当这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老吕又来了。”
  “红白线”途经9个自然村,一共3个护线点。红石镇平时通往城区的公共汽车早晚各一班。如果巡线晚了赶不上车,碰上好天气,吕清森就在老乡的玉米秸秆垛里将就一宿。赶上天气不好,他就得走出数里地到山脚下的老乡家住下。红石镇会全栈村的村民王立伍家是吕清森的一个落脚点,有时,巡线晚了,吕清森就借宿在王立伍家,第二天接着巡线。
  “红石白山一线牵,永远不改世界观,”王立伍用一句顺口溜描述吕清森这位相交31年的老朋友,“我老跟他开玩笑,说他老在树林子里不出来,一步一步地爬一米一米地瞅,是不是挖棒槌呀?”在长白山地区,人们习惯把进深山老林采人参的叫做放山人,俗称挖棒槌的。
  受吕清森的影响,比吕清森大10岁的王立伍成了义务护线员,有村民线下植树他就及时制止,他能将巡线的事情给你说得头头是道,就连有些巡线员嫌累改行或不干了他都一清二楚。“供电公司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我认识的一些巡线员也换了工作,老吕哪也不去,31年守着一条线,真不容易啊。”王立伍竖起了大拇指。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31年下来,老吕至少步行了7万多千米。而且,他一直坚持巡护‘红白线’,我们想安排年轻人替换他,但他把年轻人带出徒后,就把年轻人推荐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线路,自己一直坚持这条线的巡护工作。”桦甸供电分公司党委书记姜武超向记者介绍说。
  一代“神鹰”是怎样炼成的
  吕清森被大家誉为巡线“神鹰”,他的功夫是怎样炼成的?
  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站站长刘杰告诉记者:有一次,刚打过一声响雷,吕清森就给我打电话说有一段线路有问题,我还以为他瞎说呢,10分钟后,我就接到调度通知,果然,他说的那段线路跳闸了。”
  2009年以前,未经改造的“红白线”线路状况不好,导线口径细、接头多,线路又处山区,雷区范围广,经常跳闸。夏天雷击、冬季覆冰是电力设备的大敌,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找到事故点异常重要。
  “有一次,老吕要过生日,亲戚朋友都来了,饭菜刚端上桌,突然外边打雷下雨了,他放下饭碗就往外跑,说要到雷击区去看看。别说还挺神的,外边在哪个方向打雷,电灯闪了几下,他就能说出哪个地方遭到雷击,几乎都能被他说中。”妻子高秀凤说,刮风下雨,别人都是往家里跑,他是往外跑。
  “磨盘雷的危害最大。”吕清森说。他的徒弟告诉记者,师傅听到雷声响过,就能分辨出是鸡爪雷述是磨盘雷。
  一次,吕清森发现“红白线”140号杆导线压接管有点儿不对劲,就赶紧翻看安全规程,规程中说“导线载流过热会导致压接管变色”,变色是啥样?在空中看不太真切,又摸不着,碰不得,吕清森忽然想出一个主意。回家后,他把炒菜用的铝勺放到炉子上烧,妻子回家后看他专心致志地烧一个大勺,上去一把夺了过来:“你中魔了咋的?”吕清森顾不了许多,将烧红的大勺拿到屋外,仔细观察它的热气流变化情况,妻子看他那么痴迷,无奈地说:“真是服了你!”
  “线路就像人一样,刮风下雨、天气不好时,容易伤风感冒,所以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持健康状况。”每逢刮风下雨,吕清森都要到事故易发区,拿着小旗看风向,观察导线的摆动幅度,找出落雷规律,为今后的线路修建提供建议。
  “2008年至2009年5月,‘红白线’改造期间,吕清森积极配合设计和改造施工工作,通过他的积极配合及帮助,设计施工期间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吉林供电公司总经理刘太洪说。
  王海军是吕清森的师弟,31年的共事,让他对师兄很是佩服:“有一次,通过实地观察,老吕向领导建议。把有些横担从5.5米加长到7.5米,同时下落1米,避免了故障的发生。”
  “师博发现线路缺陷后,不是马上下山报告情况,而是反复观察,把全部情况弄清楚了才下山。”吕清森的徒弟翟信龙说。
  有时,吕清森盯住导线上的一个目标,一看就是几十分钟。由于长时间迎着阳光观察线路,吕清森的双眼变成了“眯缝眼”。为保护视力,家人看电视时,吕清森就闭着眼睛听电视。
  上世纪80年代,当发现有的地区发生水泥电杆断裂事故时,吕清森就想,同样的水泥杆,为什么有的没事儿,有的断裂呢?他决定探个究竟。从此,无论春夏秋冬,吕清森始终根据阳光朝向、风向、地表温度和湿度等,坚持对电杆的内外部温度、强度及变化情况进行测试和记录,白天测,晚上测,凌晨三四点钟他也要到现场去测,反复测试不下百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十年研究试验,吕清森终于摸索出水泥杆横向裂纹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被生产厂家采纳。2004年,这个办法被收录到国家电网公司《110(66)-500千伏架空输电线路检修规范》。
  在吕清森的家里,吕清森指着头顶的电灯自信地告诉记者,他管辖的设备,什么时间是什么状态,什么气候可能出什么问题,甚至什么风向哪几基杆子、哪几串瓷瓶可能有问题,他心中都有数。
  用妻子高秀凤的话说,“老吕巡线都魔怔了,一天除了线路啥都不寻思,好像有感应一样。”
  银线是吕清森的一切,他视银线如生命。
  辽源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孔军曾是吕清森的老上级,他对吕清森的执著感慨不已:“老吕是位责任心极强的职工,那条线路就是他的生命线,跟他的生命完全融为一体了。”
  一个巡线法的诞生
  没当过兵的吕清森,却有着浓厚的军人情结。
  吕清森告诉记者,一进山,就感觉自己进入了作战状态,端起望远镜,感觉自己像个将军。“我和‘红白线’斗了31年,争了31年,我摸透了它的规律。”
  洪水冲刷区:45号,128号,154号……共10处;
  易遭雷击区:7-50号,58-80号……共8段;
  易覆冰区:4-5号,135-138号,173-179号……
  在密密麻麻、外人很难读懂的笔记本上,吕清森向记者解释着。31年的巡线过程,吕清森写下了几十本像密电码一样的日记,这些日记只有他自己能看懂,杆塔上的一些小结构,线路杯塔、杆号,村屯地界,风向,覆冰现象,雷击情况,塔上的绝缘子情况等,每个月他都要一一对照。一些细小结构有什么细微变化,他几乎一眼就能看出来。
  根据“红白线”杆塔结构、导线走向、金属配置、地理位置和气候等不同特点,吕清森把“红白线”划分出导线易覆冰段、风向变换段、易遭雷击段、设备易失段、地形地理位置复杂段、巡护困难段等重点巡护段。
  为寻求最佳的巡线方法,多年来,吕清森认真查阅大量技术资料,反复研究各类输电线路存在的缺陷和隐患二无数次往返于“红白线”进行实际探索。在不断摸索中,吕清森对气温和负荷变化对导线驰度的影响了如指掌,对不同树木在不同季节的生长规律心中有数,从而对树木可能给系统造成的隐患完全掌握。
  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吕清森逐渐总结出“位置观测法”、“之字行走巡视法”、“风力风向观测法”等符合实际的巡视方法。有一次,吕清森在巡线时抓住了一个偷螺丝的村民,这个村民抱怨说:“我看见你走远了才动手的,别人巡线都是走直线,你怎么又转回来了?”
  “这就是之字行走巡视法,为了多角度观察线路。别人走一步,吕清森可能要多走几步、甚至几十步。”向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吉林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张玉清说,被抓住的村民后来和吕清森成了好朋友,并被老吕发展成供电公司的义务巡线员。
  随手翻开吕清森1996年的一本工作日记,上面写着:“4月20日,农历三月二十三,谷雨,太阳黄经为30度。”
  为掌握光线变化规律,吕清森系统学习和记录了24个节气和每天太阳光线变化的情况。他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线路沿线特征及每段线路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情况,线路各部位受光情况,适于观测的合适位置,两侧山峰或树木等对光线的遮蔽和遮蔽时间等,这样,就能使线路每个部位都能在光线充足、观测角度适合的情况下去检查。
  1995年4月18日,吕清森在巡线中发现“红白线”120-121号杆塔间有导线断股, 就立即跑到附近林场用电话向局里汇报。当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现场检查时,未发现任何缺陷,都怀疑他报错了。可是,吕清森赶回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按照他站的位置,站到120号杆左侧30米外观测时,竟发现导线果然有断股现象,断了6股,属于输电线路的重大缺陷。“当时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惊,说我有特异功能。其实,我哪里有什么特异功能,咱不就是干这个嘛。”吕清森说。
  “这个故事说明吕清森的采光巡线法确实管用”,吉林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姜开山说,“2003年,吉林供电公司专门下发文件总结吕清森的巡线方法并命名为‘吕清森采光巡线法’,目前,这一巡线法已经在公司系统推广。”
  石博文是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技术员,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输配电专业,他对吕清森的业务技术很是佩服:“很多巡线窍门儿都是吕师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是大学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
  凭着强烈的资任意识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吕清森总能在故障发生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找到故障点。巡线31年来,吕清森共发现大小缺陷5000多处,有效地道免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一家三代的巡线情缘
  “父亲退休后经常说,干巡线这活儿没干够。”在杆塔下,嚼着麻花的吕清森讲起父亲的故事。吕清森的父亲吕明俊是新中国第一代巡线工,巡视的也是“红白线”,1979年光荣退休。吕明俊经常告诉吕清森:“我解放前工作,吃不饱穿不暖,现在生活得这样好,党和国家的恩情不能忘,必须当一名称职的巡线工。”
  1979年,不满20岁时吕清森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望远镜和腰上的“三大件”(螺丝刀、柑子、电工刀),成为一名光荣的巡线职工。能在电力系统工作,是吕清森多年的愿望,当时他很激动,心里暗暗地想,一定要维护好供电设备,保护好系统安全。从此,他开始了引以为豪的巡线生涯。
  1992年4月17日,正值“红白线”停电检修,吕清森在医院住院的父亲病逝。父亲去世时,吕清森正在山里巡线,当时还没有手机,单位领导派人到巡线点找他,他进山了,第二天才把他接回家。
  弟弟对他说:“哥,爸临走时还念叨着你,让你学好巡线本领,回报国家……”吕清森含着眼泪说:“作为儿子,我在父亲病危和临终时不在身边,我有愧啊!我想,父亲是能够理解我的,他希望我干好工作!”
  “父亲在我眼里就是工作狂,经常不在家。回来一次,母亲就说他,‘回来住店呀’。”吕清森的儿子吕鹏说,自己结婚那天,爸爸早上4点钟就去巡线了。
  吕清森的儿媳徐征然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同为巡线职工的丈夫吕鹏因为感冒在家附近的卫生室打针,没去上班。吕清森下班回来遇到后,狠狠地批评吕鹏:“这点小毛病算什么,偷奸耍滑,就是死也要死在岗位上才行。”
  今年,吕清森51岁。干了31年的巡线工作,依旧痴心不改。他再次放弃了领导给他调换相对轻松岗位的机会,依然干最重的活儿,爬最高的山,巡最难的线。
  “这些年,我带出来不少徒弟,他们在其他线路的巡线工作中表现非常突出。‘红白线’的巡线工作确实很艰苦,但这31年下来,线路上的每个隐患、事故易发段我都了如指掌,如果换上新手,可能在几年内很难适应。咱们电力企业是‘产供销’一条龙,最短时间内把故障点找到,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才能避免出现故障。所以,我坚持要求巡护这条线路,”吕清森目光坚定地说,“我要一直在‘红白线’干到退休!”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大型机械装备协作网
京ICP备:05086555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线阁路甲39号院内 邮 编:100053 联系电话:010-83584399
网络技术支持:北京中电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3413203/53583881
网站浏览量: 5277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