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省海盐县举办的2018年涉核公众沟通交流大会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说,今年9月、10月,全球首堆AP1000三门核电1号机组、海阳核电1号机组先后具备商运条件,至此,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达到41台,装机容量4052万千瓦,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未来15~20年是我国核能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核能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涉核公众宣传与沟通薄弱是重要挑战之一。未来涉核公众沟通工作将如何发展,院士、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议。
公众沟通是核能行业发展的生命线
公众沟通是核能行业发展的生命线。涉核行业人员应认识到,公众沟通已经不是可以选择做或不做的事情,而是必须做好的事情。公众沟通是核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公众对核电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公众沟通环境发生了改变,近年来发生的涉核群体性反对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张廷克介绍说,近年来,我国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方法,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平台阵地,建立起“中央督导、政府主导、企业作为、社会参与”的公众沟通工作机制。
在中央督导方面,国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涉核公众沟通的法律法规体系。
例如在《核安全法》中,对政府有关部门、核设施运营单位依法公开核安全相关信息和公众参与做出了规定,公众在核能重大项目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了法律保障。今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和配套文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涉核公众参与活动。
在地方政府主导方面,涉核重大新项目建设列入地方人大审议制度,涉核重大项目公众沟通纳入地方社会管理体系;企业方面,各涉核集团和所属项目单位建立了上下联动、职责清晰的公众沟通体系,制定了公众沟通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把公众沟通工作纳入集团公司的运作管理之中。
与此同时,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核学会、中国科协等社会组织和高校、研究智库作为第三方,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其中,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突出同行评估特色,先后对秦山核电基地、宁德核电、桃花江核电和海阳核电的公众沟通工作进行了同行评估。
据悉,在国家核安全局的有效监管下,我国核电机组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记录,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二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与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规定的性能指标对照,在全球400多台运行机组中,中国运行机组80%的指标优于中值水平,70%达到先进值,与美国核电机组水平相当,且整体安全水平逐年提升。这些都建立在我国良好的公众沟通机制之上。
加强公众沟通,推动企业和地方融合发展
将核电装备制造业、核电服务业、核技术应用产业等有意识地落户在核电站附近的乡镇,依靠核电站在资金和技术力量上的优势,共同为地方的发展和繁荣做贡献,成为命运共同体。在这方面,海盐县和秦山核电站的做法可圈可点,在业内受到关注。
1985年3月20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在浙江省海盐县开工建设。作为中国大陆核电的起源地,海盐县一直实施着有效的核电公众沟通措施,让更多公众走近核电、了解核电。
海盐县核电科普氛围浓厚。位于海盐的中国核电城,在空间规划上不仅突出核电装备产业区、核电运行服务区等,还设置了核电科教商务区、核电生活区,以融合发展为目标,最大化发挥核的澎湃动力,为海盐高质量发展创造新优势。
“海盐是中国大陆核电的摇篮,在公众沟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海盐县与秦山核电在企地融合发展方面堪称核电界的标杆,这正是大会在海盐召开的重要原因。”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波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也赞扬了海盐县在公众沟通方面的成绩,他说,海盐县与秦山核电基地依靠秦山核电的资源优势,促进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涉核政府与核电企业学习的榜样。
“如此重量级的会议在海盐召开,这既是对海盐公众沟通工作的肯定,也是海盐县一次展示的机会。”海盐县核应急办相关工作人员说道,此前,已有多个国际、国内重大核能行业会议在海盐举行,核能已成为海盐向外展示的一张“金名片”。
记者了解到,海盐县目前正在深入推进新一轮的《海盐县核电公众沟通实施方案》,方案通过建立健全“五位共进”的核电公众沟通体系,争取为全国核电项目建设提供公众沟通的良好实践经验和标准化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国内最大、公众体验最丰富、适用性最强的核电科技馆在海盐秦山开馆试运行,成为海盐县核电科普新地标。
这一核电科技馆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公众沟通交流平台、核安全文化传播平台、核电发展服务平台,目标是成为辐射全国的核电科普中心。目前已累计接待公众6万余人。
用实际行动维护好核电发展环境
如何使公众科学、理性认识核安全是科普宣传的关键点。但核电科普宣传与公众沟通属于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核能行业正面临着涉核公众沟通长效机制不健全、跨行政区公众沟通难以开展等问题。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正在考虑设立涉核行业公众沟通的合作组织,统筹考虑涉核公众沟通工作,制定公众沟通工作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张廷克说。
他说,政府、企业、社会、媒体各方应高度重视核科普知识的普及,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行动,定期开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系列核科普和“核电行”等活动。
核公众沟通的另外一个关键点,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我国要推进和完善核公众沟通的制度化、法制化和组织化,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民主、透明的决策程序,而不是只做科普宣传。公众应作为参与主体,一开始就参与立项的酝酿、沟通和论证。
“理解是公众沟通的关键要素之一,把科普讲到公众心里去了,我们的一番苦心才不会白费。而合理的法规、制度的建立与执行,能提升信息透明度和执行力度,在增强公众信心方面发挥有效而积极的作用,对于提升核公众沟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杜祥琬说。
近期美国出台新规,增加对我国出口核能科技的管制。国家能源局中国核电发展中心主任张旭波在会上谈到,总体来说,除少量核心元器件、芯片、原材料外,我国整体核电系统集成和装备制造能力有抗风险能力。
他认为,我国在新一轮核电发展中取得了宝贵的比较优势,有望引领未来全球核电产业的发展。但也要看到,邻避效应是当前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核电公众沟通,增强公共安全信心,提高社会接受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面向2035甚至更长远的2050年,核电即将进入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扎实做好有关工作,用实际行动维护好核电发展环境。”张旭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