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导弹、战斗机、航空发动机、极地全地形车、载人航天飞行器关键配件……在2017贵州首届装备工业博览会上,市民们不仅亲密接触到了与这些高、新、精、尖的装备工业设备,更是亲身感受到了贵州制造乃至“中国制造”的强大自信。
50多年前,来自中国大陆多个省区的建设者被称誉为“三线人”,他们用双手和肩膀,在贵州巍峨的大山深处建起了一座座厂房,开启了贵州装备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岁月如歌,50多年的艰苦奋斗,贵州依托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装备工业体系。
如今的一组数据清晰诠释了贵州制造的新跨越。截至2016年底,贵州省200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规模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20.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4.4%。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强对此表示,“十二五”以来,贵州装备工业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已成为全省工业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之一。
同时, 贵州一批装备、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精彩角逐,取得了优异成绩,甚至在国家重大工程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包括在“载人航天及探月”“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北斗工程”“载人深潜”“南极科考”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均承担了大量配套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任务。
“很震撼,真的是切身感受到了贵州装备工业深厚的历史积淀、蓬勃的发展现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届装备博览会上,市民们无不被这些高、新、精、尖的新鲜物件所震惊。
7月1日,2017贵州首届装备工业博览会成功落幕,为期四天的展会吸引了260家企业参展,展品达1350件,前来观展的观众逾3万人。其中,在展会期间,国家重大工程配套、能矿机械、无人机等在内的一批贵州“智造”展览尤为吸人眼球。
“一颗颗小小的零件却有着‘神秘’的作用。”中国振华电子集团负责人现场介绍道,如TO-5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是当今世界上重量最轻、体积最小的军用电磁继电器,主要用于航天计算机等弱信号切换。
吴强表示,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是贵州装备工业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突破口。
2016年,贵州成功获批中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智造”迎来重要机遇。以智能制造为着力点,依托大数据优势,贵州建设了工业云平台,并将工业云作为全面实施“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主平台,帮助传统企业借助该平台实现改造升级。同时,在改造升级过程中,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重点示范项目,为贵州“制造”走向贵州“智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目前,贵州省装备工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3家,国家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2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形成了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国家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希望,贵州充分利用大数据产业优势,进一步融入“中国制造2025”发展体系,壮大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