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使用工具开始,人类对于建筑机械优越性能的追求就从未止步。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进化积累了无数智慧与经验,研制出了跨越时代的建筑工具——混凝土泵车。这种设备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施工方式。无数次施工总结,人们逐渐发现,成熟、高效、稳定的泵车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效益,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混凝土泵车诞生于欧美,在对其性能不断革新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今天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要探寻这样一款好泵车产品,我们不得不从这家中国企业——中联重科说起。
十年发展打造世界泵车第一品牌
时空追溯到2001年,当众人将国外混凝土机械设备定义为最好泵车的时候,中联重科第一台37米泵车下线。作为国家科研院所的中联重科开始了追逐泵车世界第一品牌之路。首先,中联重科将研发目标着眼于泵车臂架钢板焊接强度上。通过研究,中联重科最终使泵车产品结构件焊缝的疲劳寿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03年,中联重科将国产化泵车臂架实现批量生产。浓厚的科研底蕴,善于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实际产品上是中联重科的优势。2008年,中联重科向市场推出的全球三桥底盘最长臂架47米泵车,成为当年风靡一时的产品。
2008年,中联重科成功并购著名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到如今,5年过去了,中联重科与CIFA公司不断进行中欧技术平台的系统对接和融合,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工况,全面推进了泵车的三大系统动力、液压和结构件系统的相互配合,使泵车的施工性能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并趋于成熟。三桥底盘49米,三桥底盘50米,五桥底盘64米,7桥 80米泵车,全球最长101米泵车的诞生,使得中联重科在泵车桥长比上创造了一项项令人瞩目的纪录。中联泵车设计制造水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先进精细的制造工艺 将泵车做的更加稳定
有人将中联重科泵车的生产流程与战斗机相比较,原因在于中联重科对泵车稳定性能要求不亚于战斗机。中联重科每一个产品的开发,都要都要经过从需求概念到产品方案及配置的转化,然后经过大量的讨论和可行性分析,从而保证最终产品能够达到“可靠稳定”的标准。而在后续的样机试制与验证的环节中,除常规测试”整机稳定性,结构件应力测试”之外;产品定型前,中联重科的研究人员还将对其臂架,油缸及支腿等关键部件进行寿命测试和严格的样机工业性考核;产品定型后为了保证生产的品质稳定,研究人员还会进行小批量试产及生产压力测试。这样一道道的流程,一环环的检测,一次次的坚持,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在研发理念日趋系统和完善的同时,中联重科凭借标准化的制造将各项技术落地,先进的造车工艺和精艺生产理念保证着每一辆泵车质量。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中联重科研究人员通过不断的摸索、探讨和创新,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建立了深刻的理解和成套的认知。从材料、焊接、装配、调试等各个环节入手,中联重科通过精艺制造完美的将设计目标转化为产品。
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利用 铸造行业旗帜
“中联重科不是要在中国挣地位,而是要为中国挣地位。”目前,中联重科掌握多项泵车制造领域的顶端技术。中联重科泵车减振技术经历了液压系统冲击抑制技术、臂架柔性控制技术、固定姿态臂架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变频减振技术到全工况臂架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五代革新,已经能够在各种臂架姿态、任意工况下实现显著的减振效果。这项技术成为中联重科产品的杀手锏。泵车的泵送效率能够直接决定客户的经济利益。经过三代技术革新,目前采用中联重科第四代泵送技术的产品能够实现在全工况范围内泵送效率高于普通泵车5-8%以上。除此之外,中联重科泵车的燃油经济性、操作智能化在中联-CIFA研发平台上实现了飞跃性的提升。技术进步正促使中联重科的产品愈加成熟稳定。
目前成熟、高效、稳定已经成为中联重科混凝土泵车的标签。中联“好泵车”正如旗帜般引领行业前行。中联重科通过十年的努力,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惊喜。十年的高速发展,令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或许有一天中联重科将再一次刷新泵车的臂架高度……或许有一天人类的施工方式将会再一次因为有中联重科这样的企业而发生改变……或许有一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我们不可忽视的色彩“中国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