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又是一年迎峰度夏时。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中段,能源领域发展亮点频现,前瞻下半程,看点仍然不少。从上半年能源领域的运行态势综观全年,“紧平衡”应该是个关键词。在种种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能源各领域走势不一,诸多热点话题逐一盘点,不妨给观察全年乃至“十二五”能源走势作个参考。
――核电发展如何重回正轨?
开年春天里一件大事,当是由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作为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核电发展的方向和节奏也引起了广泛讨论。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与此同时,核安全规划编制工作已经提速,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也面临调整。这些措施表明了中国发展核能更加注重安全。
日前,针对我国在建核电项目的安全检查已经全面展开,尽管未来的技术路线尚存争议,然而随着AP1000三代核电自主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技术的更加完善,将为进一步提升核电的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撑。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发展核电。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的重要性势必上升到新高度。如何处理好安全与发展、高效发展与高速发展、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集中统一与市场竞争、核电产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将成为我国核电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
――煤电博弈谁来主导话语权?
天气转热,用电高峰也提前到来。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淡季”里的电力供应趋紧,被认为是2006年状况的重现。
当前,煤炭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工业企业用电需求旺盛,火电亏损,加之一季度旱季水电出力减少,浙江、江苏等工业用电大省甚至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
表面看来,这是我国“市场煤、计划电”机制内在矛盾的阶段性爆发,理顺电价定价机制的呼声频频涌起;从深层次看,这与我国电力行业突出的区域性、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
受旺盛的需求影响,煤炭行业全年依然乐观,但与其紧密相关的火电行业却“紧”声一片。四五两月间,关于“电荒”的讨论大量见诸报端。国家发展改革委6月1日起统一上调上网电价和终端电价,以期减轻火电企业亏损,缓和电力供需矛盾,同时抑制高耗能行业的不合理需求。
而在6月中旬举行的全国电力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强调,要增加煤炭有效供给,满足发电需要;把稳定煤价特别是电煤价格,作为今年价格监管的重点内容;同时将集中审批一批符合电力产业政策和上大压小要求,能够快速缓解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湖南、重庆、山东等地电力供应矛盾的火电和电网项目。
分析认为,2011年是电力供求进入“紧平衡”的开始,未来两年紧张局面或将进一步加剧,且主要表现为装机不足导致的“硬缺电”。发电企业对火电投资积极性及能力的不足有望倒逼相关部门加快从根本上理顺煤电价格机制,火电行业盈利也预将随之进入回升期。
――天然气如何再上台阶?
6月30日,总投资达1422亿元人民币的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二线建成投产,来自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的天然气可以直达珠三角地气。将西二线天然气的到来放在国际能源形势的大语境下来看,这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
天然气是目前实现化石能源替代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煤炭面临巨大环境压力,核电安全性有待重新评估,而风能、太阳能等眼下还不可能大规模替代煤炭,因此天然气,包括非常规天然气或成为能担此重任的热门能源。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化开发,也是中国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应对国际舆论压力的现实选择。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日本,今年早些时候发生的大地震,导致其对液化天然气的需求出现大幅增加。
目前,多方正做出各自努力,促进天然气发展再上台阶。国家能源局正在努力推动天然气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的制定,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对所有用户平等开放的天然气基础设施服务系统。
――水电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核电发展出现阶段性停滞,同为清洁能源的水电的发展则有所抬头。与风电、太阳能发电目前还面临上网瓶颈、生物质发电还要解决原料收集等问题相比,我国的水电开发已经具备了完备的系统,具有加快建设的条件。“十二五”期间我们每年的水电新增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
由于近半数的电站运行年代较长,加之近年来管理薄弱、规划滞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当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此外,这些年来,不少水电项目在未充分考虑下游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的情况下,过度开发利用水能资源,造成河道断流、脱水,影响河流生态环境时有发生。
直至目前,大部分的小水电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1.28亿千瓦,已经算到了非常小的支流上。因此,建设小水电应该按照一个整个流域来建设,同时还要处理移民工作的难题。
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的背景下,水电的建设应该从国家能源的角度来考虑,更好统筹协调地方发展问题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风光”能否好景常在?
经历“风电元年”的2009年之后,除了西部少数内陆省份,全国几乎具备风力资源的地方都立起了风车。投资者围起风场跑马圈地,风电设备制造商大批涌出,资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业内已不是秘密。另一方面,并网的技术难题尚未克服,核心零部件依靠进口尚无改观,同时风机倒塌等质量问题频频出现……以上种种,使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风电的发展速度,内蒙古成为首个对风电开发企业施行开发总量控制的省区,各方关于风电“拐点”的猜测四起。
而事实上,由于国家能源局近日出台的对地方政府核准5万千瓦以上风电项目进行限制的相关规定,致使上半年风电审批有一定滞后性,下半年大量“积压”项目将得到释放。下半年,第二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招标准备工作将启动。为保证规模以保证盈利性,尽管扩容,门槛却较第一轮更高。
风电前景不明,太阳能则传来了好消息。不考虑土地成本,中国的太阳能发电成本已经降到每度1元以内。如果真能降低到每度8毛,那么太阳能发电的推广将顺理成章。关键是,从1元到8毛,还需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规模发展不断降低成本。令人期盼的是,这两毛的距离,还得走多久?
不管怎样,转方式、调结构已成国内经济发展必走之路,同时,我们已对国际社会许下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15%承诺,各地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构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探索新兴能源。综合各种因素作用,新能源的发展势头已不可挡。
进入下半年,工业、制造业等年度指标压力将逐渐凸显,而节能减排也始终不可松懈,发展与保护、消耗与环境等“老冤家”的矛盾或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能源发展如何破解“紧平衡”,我们拭目以待。